著名高能物理及粒子加速器专家王贻芳院士受聘我校兼职教授并作理学院当代科学前沿讲座

创建时间:  2017/05/31  龚惠英   浏览次数:   返回

        2017年5月19日下午,在理学院党委书记盛万成教授主持下,我校举行了著名高能物理及粒子加速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受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仪式。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教授代表全校师生给王院士正式授予证书,并对王院士引导我校高温超导团队参与国家重大科学装备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贻芳院士早年师承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国外期间专们从事高能粒子研究。回国后先后主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和大亚湾核电站反应堆中微子研究。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奖一等奖。
        众所周知,王院士有个宏伟计划,即提议建造一座周长50-100公里的超导环形粒子对撞机(CEPC),期望超越欧核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推动中国走向粒子物理研究的世界第一线。为了解决CEPC计划中的超导强磁体关键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问题,王院士特别关注我校实用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低成本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技术进步。2016年他领头成立的全国实用化高温超导材料产学研合作组,特邀请我校理学院蔡传兵教授作为执行委员之一。


        龚校长在致辞中提出,希望王院士今后能对我校粒子物理和高温超导研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希望理学院物理系在王院士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大科学装置的需求,大力发展实用化高温超导材料和产学研合作,增强我校"纸变钱"的能力及质量,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受聘仪式结束后,王院士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探究物质的最基本结构—从中微子和正负电子对撞谈起"当代科学前沿讲座。报告从古人类对物质世界基本组分的朴素认知开始,之后介绍了现代物理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分类、研究手段及探测技术,以及它们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推动作用。随后介绍了高能及粒子加速器物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重大事件。还着重讲解了北京正负对撞机(BEPC)、中微子振荡、大亚湾与江门核电站实验成果,展望了未来大型超导环形粒子加速器的规划和设想。


本次报告座无虚席,包括我校《自然》期刊编辑、校内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内的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大家对王院士所讲解的内容兴趣盎然,交流环节气氛活跃,大家踊跃提问。报告会结束后,理学院研究生社团还专门采访了王院士,聆听了王院士对科学研究和个人成长的真知灼见,同学们普遍反映收益匪浅。

上一条:第四届交通科学与计算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下一条:化学系李春举教授课题组在抗肿瘤药物可控递送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著名高能物理及粒子加速器专家王贻芳院士受聘我校兼职教授并作理学院当代科学前沿讲座

创建时间:  2017/05/31  龚惠英   浏览次数:   返回

        2017年5月19日下午,在理学院党委书记盛万成教授主持下,我校举行了著名高能物理及粒子加速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受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仪式。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教授代表全校师生给王院士正式授予证书,并对王院士引导我校高温超导团队参与国家重大科学装备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贻芳院士早年师承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国外期间专们从事高能粒子研究。回国后先后主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和大亚湾核电站反应堆中微子研究。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奖一等奖。
        众所周知,王院士有个宏伟计划,即提议建造一座周长50-100公里的超导环形粒子对撞机(CEPC),期望超越欧核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推动中国走向粒子物理研究的世界第一线。为了解决CEPC计划中的超导强磁体关键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问题,王院士特别关注我校实用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低成本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技术进步。2016年他领头成立的全国实用化高温超导材料产学研合作组,特邀请我校理学院蔡传兵教授作为执行委员之一。


        龚校长在致辞中提出,希望王院士今后能对我校粒子物理和高温超导研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希望理学院物理系在王院士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大科学装置的需求,大力发展实用化高温超导材料和产学研合作,增强我校"纸变钱"的能力及质量,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受聘仪式结束后,王院士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探究物质的最基本结构—从中微子和正负电子对撞谈起"当代科学前沿讲座。报告从古人类对物质世界基本组分的朴素认知开始,之后介绍了现代物理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分类、研究手段及探测技术,以及它们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推动作用。随后介绍了高能及粒子加速器物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重大事件。还着重讲解了北京正负对撞机(BEPC)、中微子振荡、大亚湾与江门核电站实验成果,展望了未来大型超导环形粒子加速器的规划和设想。


本次报告座无虚席,包括我校《自然》期刊编辑、校内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内的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大家对王院士所讲解的内容兴趣盎然,交流环节气氛活跃,大家踊跃提问。报告会结束后,理学院研究生社团还专门采访了王院士,聆听了王院士对科学研究和个人成长的真知灼见,同学们普遍反映收益匪浅。

上一条:第四届交通科学与计算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下一条:化学系李春举教授课题组在抗肿瘤药物可控递送材料领域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