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设置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以高起点的平台支撑本科专业教学;以高水平学术研究促进本科教学;以知名教授领衔打造优秀课程教学团队;以国际化办学视野培养优秀人才;以培养青少年创新实践为目的开展数学普及与传播教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以信息科学、大数据科学、高性能计算、运筹与优化等学科问题为背景,以数学理论与方法为工具,以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专业为基础理论,通过研究教学型师资队伍承担本科专业教学和知名教授领衔打造优秀课程教学团队,以高水平学术平台保障本科教学环境;以国际化办学视野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信息论、科学计算、运筹与优化、博弈论与数理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实践课、专业实习各环节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科学计算、软件开发和设计、信息处理与编码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胜任大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科学与工程计算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物理学专业:

    结合新上海大学“三学期制”的特点,体现当今社会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打好基础、拓宽学生视野、跟踪物理应用前沿的培养特色。借助本专业教授成立的多个高水平研究机构,让本专业本科生在大学二年级就可以进入教授团队进行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本专业超导物理和磁性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这些都是本专业的特色。

    应用物理本科四年的课程学分大体以下面的结构划分:校公共基础课略小于30%、学科基础课略小于38%、专业选修课控制在略小于10%附近、实践环节略大于16%,另有略大于6%的学分让学生有进行校级任选跨学科跨专业任选的自由,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学生应有良好的道德、法律和政治修养,具备系统的数学、计算机、信息应用和英语基础,因此,首先应学习“思想品德”、“法律基础”、“辨证唯物主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信息应用”、“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约计90~100个学分。

    为培养学生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应用工具,需要开设“基础物理”(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和实验”、“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其他相关基础与工具课”(包括C++编程基础、计算机硬件与接口、计算方法、线性代数、科技英语、模拟与数字电路基础等),约计110~120个学分。

    本专业强化较为广泛的物理应用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实验技能和物理前沿发展动态,目前开设的专业课有:低温技术、超导技术、磁性物理、电磁测量、磁性材料学、微波技术、传感器技术、薄膜技术、动态前言讲座等课程,约计70个学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又开设了虚拟仪器技术、计算物理学、新能源材料导论等课程其他高新技术的物理应用技术课程。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20个学分的跨系跨专业选修课和50个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经过长期沉淀和近期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历经“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物理学高原学科”等重点学科建设,本专业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

    专业特色:以“上海大学十三五”规划为蓝图,依托上海“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物理学高原学科”等重点学科建设,凝聚光电子技术研究领域,规划物理学与信息科学相互渗透,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紧密联系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制定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特色:形成了以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光信息处理、光纤通信及器件和显示与存储技术学科中具备当今科学前沿与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具体课程的选取是根据目前光电子行业的就业导向和市场需求为风向标,配备以模块化、层次化实验平台为主体,辐射各课程主要内涵的实验体系架构。对于实验教学,形成了三个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各实验平台由基础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组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同时,还为100%的专业主干课程配置了相应的基础实验。

    教学研究特色:注重“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实验”,凭借自主研发或拓展的实验平台,丰富“大学生创新行动”等“创新性实验”开展形式;突破学校与社会界限,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间加强知识互通、人员渗透、设备延伸和管理借鉴。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今天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发展成为主要是由物理学和包括计算机科学在内的信息学科以及相关工程学组合的交叉学科,以“英特尔”微处理器为代表的芯片技术更使集成电路成为系统设计的典范。这使得当今的微电子人才,不仅要会设计版图,懂平面工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更要掌握集成电路在各领域的应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注重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四大力学、固体物理学等数学物理基础课程;也包括了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均按要求开设。在专业支撑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方面,牵头成立了“上海大学-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R&D联合实验室”,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了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培养方案中包括了电路分析(4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50学时)、数字电子技术(50学时)、固体物理学(60学时)、半导体物理(60学时)、半导体器件原理(60学时)、微电子工艺技术(30学时)、模拟集成电路(60学时)、数字集成电路(60学时)、光伏材料与器件(30学时)等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包括“数学物理方法”和理论物理四大力学等课程。

    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微电子学专业实验(1、2,为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应用及综合设计实验)、集成电路工艺实验(开放)等。

    上述均为本专业的特色。被本专业培养方案所教育的学生能够成为“能在微电子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领域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除去在本校、国内各高校和出国继续攻读研究生,在近年来的就业方面,除了上海各大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企业,如三星、松下、理光、展讯、华为、大唐电信、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芯国际、华虹NEC、华力、先进、新进、中国科学院等;还有不少毕业生进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石油、宝钢、上海航天、中船重工、上海大众等其他各行业的大型企业工作。为上海市的微电子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应用化学专业:

    (1) 科创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育融入所有教学环节,化学系根据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通过专业认识双向选择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 创新训练等一整套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大学生研究训练分成要求不同的两个层次,使低年级学生尽早接受研究气氛的熏陶;高年级学生的训练选题则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通过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团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来提高本科生的科创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加大实践性课程开设力度。开设认知实践、无机分析提高实验、创新训练、生产实习、综合化学实验等实践性课程。

    (3) 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化学系系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为本科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活跃了学术氛围。

    (4) 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化学类通识课程《化学与社会》、《药物与健康》、《化学与饮食安全》及化学系列研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5) 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科学、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对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用开卷、半开卷、笔试加口试、卷面加操作、提交论文或报告的形式,以百分制与等级制结合等考试方式,以期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素质。考试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考试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作用,加强考试的能力考核功能”为指导思想,强调过程、重视过程,淡化结果。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以高起点的平台支撑本科专业教学;以高水平学术研究促进本科教学;以知名教授领衔打造优秀课程教学团队;以国际化办学视野培养优秀人才;以培养青少年创新实践为目的开展数学普及与传播教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以信息科学、大数据科学、高性能计算、运筹与优化等学科问题为背景,以数学理论与方法为工具,以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专业为基础理论,通过研究教学型师资队伍承担本科专业教学和知名教授领衔打造优秀课程教学团队,以高水平学术平台保障本科教学环境;以国际化办学视野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信息论、科学计算、运筹与优化、博弈论与数理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实践课、专业实习各环节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科学计算、软件开发和设计、信息处理与编码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胜任大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科学与工程计算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物理学专业:

    结合新上海大学“三学期制”的特点,体现当今社会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打好基础、拓宽学生视野、跟踪物理应用前沿的培养特色。借助本专业教授成立的多个高水平研究机构,让本专业本科生在大学二年级就可以进入教授团队进行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本专业超导物理和磁性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这些都是本专业的特色。

    应用物理本科四年的课程学分大体以下面的结构划分:校公共基础课略小于30%、学科基础课略小于38%、专业选修课控制在略小于10%附近、实践环节略大于16%,另有略大于6%的学分让学生有进行校级任选跨学科跨专业任选的自由,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学生应有良好的道德、法律和政治修养,具备系统的数学、计算机、信息应用和英语基础,因此,首先应学习“思想品德”、“法律基础”、“辨证唯物主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信息应用”、“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约计90~100个学分。

    为培养学生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应用工具,需要开设“基础物理”(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和实验”、“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其他相关基础与工具课”(包括C++编程基础、计算机硬件与接口、计算方法、线性代数、科技英语、模拟与数字电路基础等),约计110~120个学分。

    本专业强化较为广泛的物理应用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实验技能和物理前沿发展动态,目前开设的专业课有:低温技术、超导技术、磁性物理、电磁测量、磁性材料学、微波技术、传感器技术、薄膜技术、动态前言讲座等课程,约计70个学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又开设了虚拟仪器技术、计算物理学、新能源材料导论等课程其他高新技术的物理应用技术课程。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20个学分的跨系跨专业选修课和50个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经过长期沉淀和近期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历经“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物理学高原学科”等重点学科建设,本专业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

    专业特色:以“上海大学十三五”规划为蓝图,依托上海“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物理学高原学科”等重点学科建设,凝聚光电子技术研究领域,规划物理学与信息科学相互渗透,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紧密联系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制定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特色:形成了以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光信息处理、光纤通信及器件和显示与存储技术学科中具备当今科学前沿与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具体课程的选取是根据目前光电子行业的就业导向和市场需求为风向标,配备以模块化、层次化实验平台为主体,辐射各课程主要内涵的实验体系架构。对于实验教学,形成了三个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各实验平台由基础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组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同时,还为100%的专业主干课程配置了相应的基础实验。

    教学研究特色:注重“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实验”,凭借自主研发或拓展的实验平台,丰富“大学生创新行动”等“创新性实验”开展形式;突破学校与社会界限,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间加强知识互通、人员渗透、设备延伸和管理借鉴。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今天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发展成为主要是由物理学和包括计算机科学在内的信息学科以及相关工程学组合的交叉学科,以“英特尔”微处理器为代表的芯片技术更使集成电路成为系统设计的典范。这使得当今的微电子人才,不仅要会设计版图,懂平面工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更要掌握集成电路在各领域的应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注重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四大力学、固体物理学等数学物理基础课程;也包括了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均按要求开设。在专业支撑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方面,牵头成立了“上海大学-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R&D联合实验室”,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了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培养方案中包括了电路分析(4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50学时)、数字电子技术(50学时)、固体物理学(60学时)、半导体物理(60学时)、半导体器件原理(60学时)、微电子工艺技术(30学时)、模拟集成电路(60学时)、数字集成电路(60学时)、光伏材料与器件(30学时)等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包括“数学物理方法”和理论物理四大力学等课程。

    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微电子学专业实验(1、2,为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应用及综合设计实验)、集成电路工艺实验(开放)等。

    上述均为本专业的特色。被本专业培养方案所教育的学生能够成为“能在微电子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领域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除去在本校、国内各高校和出国继续攻读研究生,在近年来的就业方面,除了上海各大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企业,如三星、松下、理光、展讯、华为、大唐电信、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芯国际、华虹NEC、华力、先进、新进、中国科学院等;还有不少毕业生进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石油、宝钢、上海航天、中船重工、上海大众等其他各行业的大型企业工作。为上海市的微电子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应用化学专业:

    (1) 科创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育融入所有教学环节,化学系根据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通过专业认识双向选择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 创新训练等一整套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大学生研究训练分成要求不同的两个层次,使低年级学生尽早接受研究气氛的熏陶;高年级学生的训练选题则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通过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团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来提高本科生的科创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加大实践性课程开设力度。开设认知实践、无机分析提高实验、创新训练、生产实习、综合化学实验等实践性课程。

    (3) 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化学系系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为本科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活跃了学术氛围。

    (4) 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化学类通识课程《化学与社会》、《药物与健康》、《化学与饮食安全》及化学系列研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5) 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科学、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对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用开卷、半开卷、笔试加口试、卷面加操作、提交论文或报告的形式,以百分制与等级制结合等考试方式,以期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素质。考试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考试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作用,加强考试的能力考核功能”为指导思想,强调过程、重视过程,淡化结果。